Alan Paul and his Family in China这是“老外在中国”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。我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写了

91篇专栏文章,回到美国也已经有六个月,是时候做点改变了。

最近我回中国待了13天,对自己的中国生活做了一个基本的了结,人

生这一阶段的结束也变得相对好接受了一些。这趟行程非常精彩,不

过坐在回新泽西的飞机上时我感觉还是不错。关于回家这个决定,我

心里并没有矛盾和后悔。

问题是,两周前在北京落地时,我的感觉和现在差不多。当我走出海

关、看到我一直信赖的司机陆师傅正在等我时,感觉就跟自己从未离

开过一样。可是,等我们上了高速、往一个朋友家驶去时,我开始感

到自己在这里已经没有家了。

在中国的日子 之后,我们驶入了我以前住的那个居民区后头的那条路,那里已经面目全非,以致于让我以为陆师傅迷路了。原先夹道的高大树木都已不复存 在,几个月前它们已被悉数清空,因为这条昔日宁静的小巷要修地铁了,这一带因为这个大工程而完全改观。我走了还不到6个月,感觉却 仿佛已经过了6年。

附近的京顺路沿线也在大兴土木。京顺路是繁忙的商业路段,原先是个 尘土飞扬的垃圾场,在去年的迎奥运大规模美化城市景观工作中变了样。如今为了修建地铁,当时营造的多数城市景观都已经被拆除。路边 原先有个恬静的公园,一到周末便成了风筝的乐园,现在却成了一个建 筑工地,地面挖开了一个大坑,未来这里会成为一个地铁站。

跟我四年前刚来北京时相比,这片区域已经完全变了模样。那个时候, 我骑自行车不用十分钟就可以走上一派田园风光的乡间小道。很难想 象,再过四年之后这里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。

我很多朋友的生活似乎也经历了重大的改变。每年的这个时候通常都是 老外们比较难过的时节,因为有很多亲爱的朋友会去往他处,而如今的 经济不景气更加快了人们离去的速度,新来的人却比以往少了很多。我有个朋友是我以前那个居民区迎宾委员会的负责人,据她说,3月份以 来他们就再没有接待过新住户了。

有几个朋友失了业,正在满世界接受面试。夏天临近了,他们说不知道 自己会何去何从。有一位突然失业的朋友正在西雅图和伦敦跑来跑去接 受面试,另一个则在香港和伦敦之间奔波──后者同时也在留意自己创 业的机会,这样他就可以不用接受外派,继续留在北京了。

我希望,他们能够从海外生活经历中得出跟我一样的感悟:家才是能让你最终安定下来的地方。我去拜访现在住在我们旧房子里的好朋友时,并没有特别的感触。生活在中国的时候,我会回新泽西探亲,那时我常 常觉得自己已经不再依附于某些特定的事物和地方。如今,这种感觉愈 发地强烈了。家人所在的地方才是家,房子不过是容身之所而已。

在北京感觉很好,看到那么多朋友我很开心,不过我心里很清楚,在北 京的天空下已经没有一个属于我的地方了。没有了家的牵系,我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,从别人的生活当中漂过。

中国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不会让我怀念的。一年之中,这里总有那么几个空气质量差得令人窒息的日子。我到北京的那天天虽然很蓝,可我们的飞机降落时还是经过了一层肉眼可见的褐色薄云。透过云层看去,一 切东西都变成了单调的灰褐色,感觉像是覆满了灰尘。相比之下,新泽 西的梅普尔伍德(Maplewood)可以称得上是热带雨林了。此次到访北京 期间,我以前住的北京香江花园别墅里死了好几条狗,尸检报告显示,狗体内有过高的致命杀虫剂,其中有几种是美国早已禁止使用的东西。 我很庆幸,我的孩子们已经离开了这个环境。

让我真正有回家感觉的是跟我的乐队一起上台演奏的时候。先前我还一 直担心,十天十场演出,我们却只有一次简短的彩排,会不会准备不够充份呢?而等我走进位于北京南城一家纹身馆地下室的排练厅时,这个

顾虑便烟消云散了。跟三位中国乐友开心地互致简短问候之后,我们便 马上开始了演奏,感觉就跟我从未离开过一样。乐声流淌,我们相互注 目,会心微笑,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想法都是一致的:“跟我预想的一样 好。”又一次,音乐胜过了言语的交流。

我跟这支乐队的关联是不会了结的──我疯狂地思念音乐和这种志同道 合的情谊。我更加坚定了一个决心,一定要在明年夏天带他们到美国去 演出。

另外一次情感的触动很出乎我的意料:我前往无锡拜访昔日的中文老
师,在机场逗留了一段时间。看到高耸的新航站楼,我备感怅惘,情感 的强烈程度甚至超过了看到自己曾经住过的房子的时候。这个地方是那 么多次精彩旅程的起点(及终点),那些经历改变了我的世界观,令我 终生难忘。

从安检线旁边的哈根达斯店前经过时,我想起了我的孩子,每次我们急 急忙忙赶飞机时他们都吵着闹着要吃冰淇淋。我忽然特别地想念家人,希望自己能立马飞回新泽西去,而不是独自一人深入中国的 地。

我写这个专栏唯一的目的就是如实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,并尽量地把它 们跟时代背景联系起来。偶尔会有读者以为我是中国的“托儿”,要不就 是在鼓吹异国生活的好处。虽然我的本意并非如此,可他们的看法也在 我的意料之中;来北京生活是我此生第二大明智之举(第一个是娶了一位好太太)。

现在我将不再通过这个栏目一五一十讲述自己的种种经历、不再跟你们 很多人保持定期的互动,我要让自己适应这个改变。我从你们这些读者 那里得到的绝不会比你们任何一个人从我这里得到的少。对我来说,来 自世界各地的人──包括众多正在、曾经以及即将旅居异国的人们──跟 我的互动与交流不仅让人愉快,而且始终如一地富于 益。

请同我保持联络。想要给我写信或了解我的近况,请访问网站
www.alanpaul.net,还要记得与我分享你们的感受。我会通过其他的方 式将我在中国的经历写出来,可能是写一本书。在中国的旅居生活以 及“老外在中国”栏目都是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Alan Paul

编者按:本文作者Alan Paul是《吉他世界》(Guitar World)的高级编
辑,同时也为美国篮球杂志《灌篮》(Slam)撰写文章。因妻子工作需
要,他于2005年举家从美国新泽西州迁往中国。2008年底,外派工作
结束,Alan Paul一家返回新泽西。他的电子邮件是
biginchina@me.com。)

0 replies

Leave a Reply
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
Feel free to contribute!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